“三光荣”灌溉魂魄 金银铜铸就辉煌
113地质队发展历程
113地质队1965年10月成立于西昌太和,是一支集地质、水文、测绘、物探、探矿工程、勘察施工等为一体的综合地质队。
按照省地质局工作部署,1965—1970年完成了西昌钒钛磁铁矿的详细勘查。1971年队部搬迁到会东新街,后转移至会东新云乡。主要开展会东满银沟、小街铁矿区的地质勘查。1976年1月局撤销406队并入113队。1978年3月,205队的一个整建制分队调入113队。至此,113队已形成一千余人的地质队伍。先后结束了满银沟、小街、菜园子等矿区、矿点的详细勘查和普查工作。
1981年,113队的地质、测绘、物探、水文、化验等整体划归攀西地质大队,更名为第四探矿工程队。与攀西队合作,对盐边地区的锰、铜、镍、砂金等矿进行钻探勘查任务,1982年底结束。
1983年,四探队逐步长途转移至川南古叙煤田,进行煤炭资源远景地质调查和普查工作。
1984年3月,第三探矿工程队的钻探二分队与四探队的两个坑探分队对调。同年7月,四探队队部设立于泸州市前进下路26号。后于1993年3月迁至泸州市江阳南路21号。
1986年7月,川东南地质队的四分队成建制划入四探队,恢复原番号113地质队。完成了《古叙煤田煤炭资源远景调查报告》、《古叙煤田石宝矿段普查地质报告》、《叙永矿区后山井田精查报告》等。
1989年开始,因国家对地质工作的调整,113队基本未承担计划内地质勘查任务,开始从事工勘建设市场和多种经营。
工勘建设市场:由起步阶段10余人的打井队,发展到后来的泸州地质工程勘察院和泸州地质勘察施工公司,其从业人数200余人,遍及四川大部分地区及省外的广东、陕北、云南、湖北、江西、重庆等地,广泛开拓地质市场,进行盐井、浅层气井、地热水井、石油井、基础灌注桩、工程地质勘察、地灾治理、边坡治理等工程施工。在全局建设市场中,仍然保持地热水井最深(2434米);钻孔灌注桩口径最大(3.0米)、最长(90米);堆积体跟管锚索深度最深(70米)、抗滑桩施工截面积最大(3×2.5米)的三项记录。累计完成地质市场各类钻探进尺47万余米,创产值2.65亿元。
多种经营:主要从事矿产品开发利用和商业经营。
为安置富余职工和解决家属子女的就业,开办劳动服务公司,20余人从事商业性经营。兴办泸州碳酸锶厂,成立泸州锶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。安置职工120余人,生产的碳酸锶远销日本、东南亚及欧洲等地,深受国内外用户信赖,产品质量获国家免检,供不应求。由于产品原料菱锶矿矿源枯竭,进行了采用天青石矿生产碳酸锶新工艺的技术改造,但因种种原因,亏损居高不下,无法继续生产,导致最后关闭。当时地勘行业“三大块”的格局在113队基本形成,对发展经济,稳定职工队伍起到了积极作用。
1999年,根据体制改革要求,国家撤并地矿部,四川省地矿局划归四川省管理。
2003年4月,省地矿局为了做大做强工勘建设市场,对113队实施“剥离”,将泸州地质工程勘察院、泸州地质勘察施工公司划归省地矿局“华地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”(以下简称华地公司)。2007年元月根据省地矿局[2006]147号文的决定,整合华地泸州公司,其人、财、物重又整体划归113队。
2007年以来,113队先后承担了川南煤田古叙矿区石宝矿段煤炭资源普查、海风矿段普查、椒园矿段普查、庙林矿段普查、石宝矿段详查、海风矿段详查等不以盈利为目的计划内的省地勘基金项目。近几年来,又将工作范围拓展到重庆、云南、广西、西藏、青海、新疆等省区,开展多金属找矿等工作,同时积极涉足煤层气、页岩气、致密砂岩气等兴能源开发利用新领域。
漫漫风雨路,一阕奋进歌。
50多年来,113队这支光荣的队伍胸怀祖国,牢记使命,以吃苦为荣,以奉献为乐,金戈铁马,纵横驰骋,开拓进取,无私无畏,取得的累累硕果香飘无边岁月,成就的诸多传奇恒留巴蜀大地!
50多年来,113队披荆斩棘,跋山涉水,始终坚持以地质找矿为主业,为国家的地质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,地质成果涉及铁、铜、锰、铅、锌、金、煤、硫铁矿等八个矿种和二十余个矿区。探明的西昌太和钒钛磁铁矿、会东满银沟赤铁矿、九龙李伍铜矿、叙永后山煤矿等矿产资源先后由国家和地方开发利用,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。与此同时,从上世纪80年代初进入泸州以来,113队摸爬滚打川南煤田古叙矿区长达30余年,硕果累累,地勘基金项目更是锦上添花,为国再立新功。在坚守川南煤田古叙矿区的同时,近年来113队开拓奋进,主动出击,将工作范围拓展到其它地区,回归到优势矿种,挥师云南、布阵广西、跨越青海、策马内蒙、穿行新疆、登顶西藏,大力开展多金属找矿工作,并将目光瞄准国际市场,远赴哥伦比亚、马达加斯加、塞拉利昂、印度尼西亚,积极在金、铜、铁矿等矿产资源的勘探上展开合作,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。
50多年来,113队敢于开拓,不断进取,尤其在地勘队伍转型期的艰难岁月,113队不等不靠,奋发有为,勇闯市场,在做精主业的同时,不断发挥自身优势,延伸产业,做大做强工勘建设市场,尤其在浅层石油及温泉钻井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、大型桥梁基础等工程施工领域形成了自身的技术优势,创下的“深大硬”记录,至今在全局仍无人打破。
50多年来,113队勇立潮头,行健自强,合纵连横,多元发展。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,113队白手起家,兴建泸州碳酸锶厂,产品打入国际市场,远销海外,传为一时佳话。近几年来,113队先后与西华矿业有限公司、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、重庆川东南地质工程勘察设计院、重庆贝斯特矿业有限公司等展开合作,在矿业开发、基础工程、深井施工等领域均获有益尝试和进展、突破。多元经济,为113队带来了活力,增添了后劲,形成了互补。
50多年来,风云变幻,潮涨潮落,但113队本色未改,为国为民的情怀依旧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,113队坚持以人为本,牢记社会责任,不忘造福一方,在关乎百姓的民生工程、德政工程中,始终主动为政府分忧,为群众解难。在2011年叙永抗旱打井中、在2012年泸州“7﹒23”抗洪抢险中、在2015年叙永“8·17”洪灾中,113队无不义无反顾、冲锋在前,谱写了一曲曲为了人民安宁、为了大地丰收的壮歌。2015年,113队承担的甘孜州丹巴县东谷乡二卡子沟大型泥石流应急治理工程,成为全国地质灾害应急避险工作现场会的首选现场,与会的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、四川省常务副省长王宁等领导称许民心工程,必得民心。当地老百姓更是盛赞工程:坚如磐石党恩永在,重放异彩家园新生!
50多年来,113队积健为雄,自强不息,自身实力不断增强,职工幸福指数节节攀升。通过多年的发展,今天,113队集固体勘查、固体钻探、工程勘察、水文地质、工程地质、环境地质、测绘工程、地基与基础施工、气体勘查、物探测井、地质灾害治理、勘察设计于一身,持15个类别资质,辖10余个经济实体,展找矿立队、施工强队之强劲双翼,跨越发展,做大做强,2010年,全队货币工作总量首次突破亿元大关,此后逐年攀升。在经济发展、实力增强的同时,113队心系广大职工,始终致力于努力提升全队职工的幸福指数,从离退休职工的日常娱乐到节庆活动、从职工的居住条件到办公环境、从职业安全到职工健康等等,队上都无不高度重视,并竭尽所能,积极创造条件加以改善和完善,尽最大努力让职工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。
50多年来,113队内强素质,外树形象,知名度不断提高,社会影响力持续扩大。其中,质量管理、安全生产日益加强,多次受到上级部门和所在地政府的表彰。党风廉政建设、企业文化建设齐头并进,不断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。与此同时,通过开展各种创建活动、送温暖活动、文体活动、庆祝活动、竞赛活动、公益活动以及普法教育、环境整治、思想政治工作、舆论宣传等,大力推进和谐地勘建设。
50多年来,113队队伍建设不断加强,人才辈出,群星灿烂,荣誉无数。1978年、1979年,先后荣获四川省地质局学大庆红旗单位、大庆式企业荣誉称号,多次被评为局先进单位和文明单位。2008年,113队地调所被四川省总工会授予“工人先锋号”称号。2010年,113队工会被四川省总工会授予“四川省模范职工之家”称号。同时,先后有数十项地质找矿、工程技术成果荣获国家、部、省级优秀成果受到表彰奖励。这支队伍,还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典型人物,他们中,有全国劳动模范、部省劳动模范、市局劳动模范,有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,有优秀青年技术创新带头人,有十大杰出青年,有“见义勇为公民”,有优秀党务工作者,有优秀工会工作者、有优秀共青团干部、有各种各样岗位技术能手,等等。不仅如此,近些年来,还有一批优秀干部不断从113队走出,被充实到局和兄弟单位,担任队、处级领导,为全局的干部队伍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。
50多年成果车载斗量,50多载丰碑辉映日月。50多年来,113队的成长、进步、发展、壮大,取得的所有成绩,离不开局党委、局领导、局机关的正确领导、热情关怀、大力支持!离不开所在地政府、相关部门的长期关心、关照!同时,更是一代又一代113队人奋力拼搏、无私奉献的结果。50多年来,尽管不同的年代113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,但“三光荣”的精神始终没变,披荆斩棘的坚毅和勇敢始终没变,爱队如家的情怀始终没变!我们为有这样一支特别能吃苦、特别能战斗、特别能奉献的队伍感到由衷地骄傲和自豪!有这样一支队伍,不管前进的路上遇到任何艰难险阻,113队都必将无往而不胜!